当前位置:首页 > 视角 > 正文

中医视角下的荨麻疹:病因与调理

  • 视角
  • 2025-07-07 05:18:27
  • 1616
摘要: 在中医理论中,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涉及到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不调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荨麻疹作为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在临床诊断中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的风团,伴有剧烈瘙痒等症状。本文将从中医角度解析荨麻疹的病因和调理方法。 # 一、中医对荨...

在中医理论中,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涉及到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不调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荨麻疹作为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在临床诊断中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的风团,伴有剧烈瘙痒等症状。本文将从中医角度解析荨麻疹的病因和调理方法。

# 一、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

在《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中,并未直接记载“荨麻疹”这一疾病名称,但相关症状及病机却多有描述。根据中医理论,荨麻疹可归属于“瘾疹”、“风疹”、“赤游丹毒”等范畴。《外科正宗·瘾疹论治篇》指出:“瘾疹者,由气血凝滞于肌肤而生。”《证治准绳》中亦云:“凡人若为风湿所侵,或因饮食不节,郁热伤脾,肝经受邪……则皮下忽生块肿……”。这些记载为我们了解荨麻疹的病因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医将荨麻疹分为外感型和内伤型两大类,根据患者症状的具体表现及体质差异进行辨证施治。

# 二、荨麻疹的主要病因

## (一)外感六淫

1. 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常与湿热等邪气相合致病。《黄帝内经·素问》云:“诸暴强直者,皆属于风”,当人体感受外界风邪侵袭时,肌肤腠理疏松,卫表不固,易引发荨麻疹。

2. 寒邪:寒性凝滞、收引,可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如《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提到:“凡一切恶候,非寒即热”,在寒冷气候或环境条件下,人体感受寒邪,体内阳气受损,则易致荨麻疹发生。

3. 湿热:湿性重浊黏滞,易于困脾伤胃。《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旨》云:“风湿相搏,或痰饮留滞,皆可成疹”,当人体脾胃功能失常、湿热内生时,亦可引发荨麻疹。

## (二)内伤七情

中医视角下的荨麻疹:病因与调理

1. 怒则气上:情绪激动过度容易导致肝气郁结。《黄帝内经·灵枢》指出:“怒则气逆而上”,即长期处于愤怒状态会导致肝气疏泄失常,气血运行受阻。

2. 忧思则气结:情感压抑、思维过度易致肝脾不和。《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旨》中提到:“忧愁思虑,则肝脾气郁”,当情绪波动较大时可导致肝脾功能失调,进而引发荨麻疹。

## (三)饮食不当

中医视角下的荨麻疹:病因与调理

1. 《千金翼方·杂疗方》记载:“凡食饮失节……皆能致病”;2. 《普济方》中指出:“恣食肥甘厚味之物,则脾胃受伤”,过量食用油腻辛辣食物会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生化,从而诱发荨麻疹。

# 三、荨麻疹的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因人制宜、辩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具体表现可分为风热型、风湿型和脾虚湿盛型等不同证候类型:

中医视角下的荨麻疹:病因与调理

## (一)风热型

主要症状表现为皮疹色红、瘙痒剧烈,伴有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症状。治疗上宜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可选用银翘散加减方剂。

## (二)风湿型

中医视角下的荨麻疹:病因与调理

特征为皮肤红斑明显、丘疹较多且大小不一,自觉酸胀感重,常有纳差乏力等表现。针对此类患者,应以祛风除湿为主,可用防风通圣丸或荆芥败毒散进行调理。

## (三)脾虚湿盛型

其主要症状为皮疹呈淡红色、反复发作不易消退,并伴有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脾胃虚弱的表现。针对此类患者,治疗宜健脾利湿,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或归脾汤。

中医视角下的荨麻疹:病因与调理

# 四、预防与调护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有助于预防荨麻疹的发生:

1. 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过咸油腻之物;

中医视角下的荨麻疹:病因与调理

2.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3. 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物,防止受凉感冒。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荨麻疹有着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见解,并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辨证论治方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临床诊疗中还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病情轻重缓急。因此,在选择治疗手段时建议遵循医生指导并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中医视角下的荨麻疹:病因与调理